这三个月看的书

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Published:

龟速阅读人这三个月看的书


丧钟为谁而鸣

实不相瞒看睡着了,现在只记得主人公在炸桥orz。读了前一百页,没读进去就弃。非常多的对话,人物的塑造有一些些浅,海明威的行文风格也不是我的菜,感觉过于简约。据说是硬汉文学,以前读过他关于战争的小短篇也无感。(大胆开麦)

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:

短篇小说,出乎意料地好看,启发我认真思考生命伦理学与“人之为人”的意义。

书的开篇读起来很费力,查理的日记里充满了错别字和语法错误,但随着故事展开,我渐渐发现这种写法极具力量:它让我能够真切地代入查理的视角,和他一起在认知的黑暗中摸索前行。那些笨拙的文字背后,藏着查理最真诚的渴望——“我想变聪明。”这种朴素的愿望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

随着手术的成功,查理的智力飞速提升,他不仅能理解复杂的学术问题,还能轻松驾驭语言与思想。这一段读的时候让我感到一种与查理一同成长的喜悦,有点像爽文233。但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。智力的提升,让他第一次真正看清周围的世界:曾经以为的“朋友”其实只是在取笑他;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并不总是纯粹无私;知识的积累带来了理解,也带来了孤独和痛苦。知道得越多,他反而越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。

我最喜欢书的后半部分,查理开始追问“自我”的问题:“我究竟是谁?那个笨拙而单纯的查理,还是如今聪明而孤独的我?如果这两者如此不同,又能不能说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?” 它让我想到,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,或许都会面对类似的疑问:当我们不断学习、成长、改变时,过去的“我”与现在的“我”之间,到底存在怎样的连续性?

临近结尾时,查理的智力不可避免地衰退,他甚至开始出现幻觉。那一段读起来super震撼,仿佛是他心灵的呐喊,也是人类共同的困境: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要到哪里去?也许正如查理所感受到的,我们每个人终究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,来去匆匆。

其实查理的经历,又何尝不像是一个人的一生?

故事从最初的“笨拙”开始,就像我们在孩童时期,对世界一知半解,单纯天真,却怀着最真诚的渴望去成长。手术后的查理,逐渐变得聪明、独立,开始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、爱与孤独,这仿佛对应着一个人步入青壮年时期:不断探索、学习,甚至因为看清了人情冷暖而感到痛苦。到最后,当他的智力逐渐衰退,就像是一个人逐步走向衰老,记忆和能力慢慢流失,只留下生命的脆弱与无奈。

悲惨世界:

大部头,太太太长了我的妈,读了巨久。一本非常熟的书,音乐剧和电影都看过n遍,所以一开始预期很高,但阅读的时候还是超预期了。我看的是Norman Denny的英文译本,文笔是真的优美,雨果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描写,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和心里描写(eg冉阿让获得神父帮助的那一段),每一个人物都很立体,包括ABC旅舍的每个人,看得很热血,超级喜欢!但是真的需要十足的耐心才能慢慢啃下来,因为雨果介绍一个角色经常祖宗十八代的事迹都讲一遍(比如说marius家哈哈),我有些地方略读了,比如说book 2和book 3的开头。而且交代历史大背景的篇幅非常长,像我这种历史小白有一点点痛苦。哈哈哈估计是我的译本问题,中间还有好多旁白,有“所以冉阿让到底发生了什么,就让小编帮你回顾一下”的即视感,不太喜欢orz

Book

鼠疫:

肿么肥事!估计是翻译版本的问题,硬着头皮读完了,感觉没有作者的局外人好看。比较喜欢旁白对这个小城镇描述性的部分,人们心里上和情绪微妙的变化,完美映射了前两年的疫情,但除此之外我感觉情节好琐碎,好平,差一点弃了。

1984:

泰经典辣!看海鸣威无聊的时候三刷的,震撼!以前在其他地方写过长长的书评,这里补充一些新的感悟:很喜欢syme说的那一段,通过改变用词控制思想,如果脑中有个抽象的点无法用准确的词传达,散播在人群中,这个点就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了。突然想到steven pinker讲座里的common knowedge和shared knowedge。

Book